《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土力学研究对象是由三相(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土体,它在变形体的连续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弹塑性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一般的连续介质。土力学就是研究这样一种介质的强度、变形、渗流稳定性问题的科学。基础工程则运用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筑物地基的设计理论和基础的结构设计,地基土与结构物等相互作用等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依据,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一对矛盾。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地基与基础设计施工的重要性...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土力学研究对象是由三相(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土体,它在变形体的连续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弹塑性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一般的连续介质。土力学就是研究这样一种介质的强度、变形、渗流稳定性问题的科学。基础工程则运用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筑物地基的设计理论和基础的结构设计,地基土与结构物等相互作用等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依据,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一对矛盾。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地基与基础设计施工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根据目前学生数理基础较差、计算能力差、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及本课程的特点,拟设计以下应对措施: (1)理论课的训练,为职业资格考试和将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实践(试验)课的虚拟项目设计训练,为就业服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熟悉理解并掌握土力学的理论基础与原理,并应用这些知识来初步解决地基基础等实际的工程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组织教学过程, 最终完成技能培养任务。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工作过程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工作环境,并基于学生认识基本规律: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 1、能力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解决与土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 ①能根据土的主要物理性质的概念,对土的物理指标进行测定和换算,对土体进行评价和分类。 ②能根据土力学基本计算原理进行挡土墙设计和土坡稳定分析。 ③能按照土工实验规范进行土的含水量、液塑限测定、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等实验。 ④能根据土力学相应计算公式,进行地基土的沉降计算,并与实时观测结果相比较。 ⑤能结合土力学理论公式在给定某工程背景的条件下,进行一般天然地基浅基础的设计。 ⑥能结合课程的训练锻炼具有工程团队协作的能力。 2、知识目标: ①了解能正确处理与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②掌握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的知识。 ③掌握土的渗透性原理,土的渗透变形的类型与判别,熟悉流网的基本概念。 ④掌握土中应力计算的方法,包括应力存在的形式,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计算知识。 ⑤掌握地基变形计算的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变形的计算知识。 ⑥掌握挡土墙的种类和土压力的分析计算。 ⑦掌握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知识。 ⑧了解深基础的形式,特点及设计计算,掌握竖向荷载下的桩基计算,了解桩基设计的基本步骤。 3、素质目标 (1)培养较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2)培养现代的文化模式——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 (3)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 (4)养成科学的工作模式,工作有思想性、建设性、整体性。
教学方法说明: 1、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 实践性教学分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三大类型。实验教学为先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顺理成章引出土力学理论;综合练习、设计紧随理论教学,及时训练,分步巩固,加强应用。 2、为学生构建了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工程案例、工程场景、原理模型和实验的模拟动画;通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训环境,并在课外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随时安排指导老师答疑。使理论巩固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 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课内课外结合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3、工程案例导入、学生讨论、引入土力学理论、再转入理论应用的课堂模式 土力学理论繁多、内容的连贯性相对较差,但理论知识多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且应用具体、与工程结合紧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工程案例导入教学主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教师引入土力学理论、再转入理论应用的课堂模式。教学中强调基本原理、弱化公式推理,最后重心落在工程应用上,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计算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由工程案例导入土力学问题,学生加以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引入土力学理论,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应用,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