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任务与教学目标 《物流学》课程是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通过介绍物流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 正确理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 2. 了解物流学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3. 针对物流问题,学会进行文献调查及现场调查的方法; 4. 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 二、课程的内容与学时...
一、课程的任务与教学目标 《物流学》课程是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通过介绍物流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1. 正确理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 2. 了解物流学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3. 针对物流问题,学会进行文献调查及现场调查的方法; 4. 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 二、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划分,各知识点的学时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学时进行如下分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教学顺序进行必要调整。 1、绪论(3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定义,物流要素,物流活动分类(含国际物流),物流系统及其类型,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学内容:了解企业中物流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点(参考《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物流与物流要素的概念、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分析物流活动的类型及其分类方法,了解物流活动分类对物流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2、物流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3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活动的产生,各发展阶段的物流活动特征,21世纪物流的发展趋势。 自学内容:了解历史学中对于物流的记载(参考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文献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特点,掌握各发展阶段的物流活动与管理的特征,了解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21世纪世界物流的发展趋势。 3、物流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3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学的产生,物流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各发展阶段物流学的特征(例如物流价值发现),现代物流学的研究特点。 自学内容:了解市场学、经济学中对于物流管理理论的记载(参考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文献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物流学的基本学说,理解物流学的各研究对象对物流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物流学尤其是现代物流学的发展影响,了解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意义及与本课程的关系。 4、物流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学的研究方法类型与构成,不同类型研究方法的特点,各类研究方法的应用案例。 自学:管理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参考《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关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物流学研究方法的构成、各类研究方法的相互关系,了解实际物流问题过程中研究方法的选择。 5、物流学的发展趋势(2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活动实践对物流学理论的发展贡献,物流学基础理论研究对物流学理论的发展贡献,物流技术进步对物流学理论的发展贡献,21世纪世界范围内物流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掌握21世纪世界范围内物流学的发展趋势,了解物流学基础理论研究对物流学理论的发展贡献、不同国家物流学理论的发展特点。 6、物流学热点问题的调查分析(5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学的热点问题调查,物流学热点问题的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物流学问题的文献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掌握物流学热点问题的分析方法,了解如何应用物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7、物流学前沿问题的调查分析(5学时) 主要内容:物流学的前沿问题调查,物流学前沿问题的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物流学前沿问题的分析方法,了解物流问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了解如何应用物流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前沿”问题。
三、课程教学的安排及要求 对物流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而言,物流学导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网络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现场调查及自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式。 教师必须讲授每个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对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地讲授。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物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应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和管理,因为在本课程网络课件中,重要术语均用英文标注、音频视频教材丰富、案例与相关教学资源集中,以便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加大本课程的教学信息量。 本课程的案例讨论主要安排在物流发展、物流学研究方法等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网络课件等提前向学生发布案例内容,并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充分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揭示的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的自学内容不少于教学内容总量的30%,主要安排在网络教学、案例分析中,自学虽不占课堂学时但包涵在考试内容中;教师在网络课件上发布有关思考题,以便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检查或测试。 本课程的平时作业量不少于20学时。在各知识点教学完成后,教师将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或作业题,具体作业题目及习题量视教学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此外网络课件中,各知识点均设有“自测练习题”专栏、课程学习结束后专门提供“综合测试题集”,学生可自主测试学习效果,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各知识点的教学安排及要求具体如下: 1、绪论 教学安排:课堂教学3学时,网络课件自学2学时 作业:1.讨论现阶段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2.讨论各类物流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3.分析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物流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教学安排:课堂教学2学时,案例讨论1学时,网络课件自学2学时 案例讨论:典型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 作业:1.分析发展各阶段的物流活动特征。 2.讨论21世纪全球物流的发展趋势。 3.调查学生家乡有关物流的历史记载。 3、物流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教学安排:课堂教学3学时,网络课件自学2学时 作业: 1.分析物流学产生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2.分析比较物流学发展各阶段的理论特征。 4、物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安排:课堂教学2学时,案例讨论1学时,网络课件自学2学时 案例讨论:解决不同物流问题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异同点。 5、物流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安排:课堂教学2学时,案例讨论1学时,网络课件自学4学时 作业: 1.讨论21世纪物流学的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物流学理论研究对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6、物流学热点问题分析 教学安排:专题讲座2学时,案例讨论3学时,网络课件自学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国内外物流学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其体系形成特点。 讨论或调查发表:学生根据实地调查**企业的物流活动现状,分析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7、物流学前沿问题分析 教学安排:专题讲座2学时,案例讨论3学时,网络课件自学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国内外有关物流学的前沿研究进展。 讨论或发表:学生根据各自调查的物流的前沿问题资料,发表看法。
四、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的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测试成绩,建议合并计入课程考核总评成绩,以便提高学生参与平时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物流学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地位,期末考试建议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知识点及自学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考试题型建议尽量多样化。 总评成绩核算方法:平时作业占50%,期末考试占50%。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处于物流管理专业系列专业课程的先导地位,目的是建立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有助于了解将要学习的系列专业课程的设置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先修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以及本专业平台课程(例如管理学、商品流通概论、环境管理等)。 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系是: (1)本课程将介绍所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体系结构,将介绍仓储管理、运输与包装、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分析、配送与配送中心、废弃物流学等课程的主要概念,但是不讲解其课程内容; (2)本课程虽然有文献调查和现场调查的实践环节,但与物流认识调研、物流市场调研等实践课程相比,本课程侧重于将调查方法作为“物流研究方法”教学的辅助训练。 (3)本课程的案例分析与物流企业案例分析、物流信息系统案例、物流管理数量分析案例、物流规划案例、物流自动化等实践课程相比,本课程侧重于相关章节的教学辅助。 (4)本课程将介绍商品学概论、资源管理等课程对于学好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重要作用,但不讲解其课程内容。
六、建议教材和参考书 1、汝宜红,《物流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 2、李振,《物流学》,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 3、崔介何,《物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5、Sandor Boyson, Thomas M. Corsi, Martin E. Dresner, Lisa H. Harrington, Elliot Rabinovich, Logistics and the Extend Enterprise,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年 6、流通经济大学流通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物流研究》,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出版会,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