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课程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历史证明,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在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社会政治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两方面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社会政治腐败是最主要的原因。 3.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虽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农民阶级的局限决定他们不可能取得胜利;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最终导致失败。辛亥革命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它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苏俄的帮助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工人运动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后首先探索发展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6.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国民党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政府,虽然共产党接受蒋介石国民党的领导,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包括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实施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领导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7.国民党政权败亡的历史必然性。 了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 8.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又散见于1957年下半年之后的近20年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对外关系、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要对这些探索的积极成果做一个全面详细的总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把握住一些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这些成果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0.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懂得在当代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同时也要进一步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难点: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面,也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出发点。 2.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机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这并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观愿望,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追求在华利益的最大化,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完全的殖民地。近代中国之所以没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反侵略斗争的结果;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3.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按照世界历史的常轨,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只会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中国知识分子何以会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这是因为:第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三、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频发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认清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具有关键意义。 5.国民党政府既抗战又反共反人民的两面立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在各族人民力主抗战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也走上了抗战之路,并于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国民党政府从本质上讲,是反共反人民的,为了维护其一党独裁统治,不希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发展壮大,因而采取了压制的立场。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导致了正面战场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的内部,有一部分是力主抗战的,并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为争取和平和民主进行了不懈努力,与国民党的卖国独裁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在解放区进行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土地改革,在国统区领导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人民民主运动,日渐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想通过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来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的希望和幻想也日渐破灭。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顺应民心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富有历史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当时历史景况下中国人民的一种正确的必然选择。 7.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崭新道路。在1955年下半年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基本是稳妥的,但1955年下半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远远地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前面,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从而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关系。 8.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总体上看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这些成果还只是一些有待深化的原则,有的尚未完全展开,有的在后来又有改变。这就为错误理论的产生留下了一定空间,此外,要求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或领导集体,对革命事业不同阶段上的所有问题都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或要求在短时期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就达到一次性成熟,都是不现实的。 三、解决路径: 上述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来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2.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运用综合性的历史资料和典型性的历史资料,并引导他们从当时历史环境出发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3.引导学生加强和扩大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引导他们从联系与比较的角度积极思考问题、解决思想问题。 4.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撰写专题小论文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培养进一步认识问题、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