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编号:335080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授课对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3 总 学 时:48 学 分:3.0 考核方式:考查
主讲教师:章昌平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概论、行政学
一、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学》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面向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
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编号:335080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授课对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3 总 学 时:48 学 分:3.0 考核方式:考查
主讲教师:章昌平 先修课程: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概论、行政学
一、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学》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面向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科际整合的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学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其目的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从形式上看,公共管理学的产生,是西方国家政府在财政上摆脱赤字、在组织上摆脱僵化的官僚制窠臼、在政治上摆脱信任危机的直接产物,但其实质,是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寻求与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公共生活治理形态的一种积极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既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时代文明。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组织主体与个人主体、政府与其他公共组织的角色和管理、公共政策、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框架,了解公共管理主体及其关系、公共管理领域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财政管理、绩效管理等领域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授课形式,使学生从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抓住公共管理学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揭示管理问题内在的复杂性,挖掘公共管理学理论本身的深刻内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获取的新知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具备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课程采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教材 (1)曾瑞明. 公共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2007. (2)倪星.公共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魏娜.公共管理方法:原理与案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国际政治等多种领域,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本课程组教师在坚持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广泛吸取领域和学科优势,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彼此协调,注意处理好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内容交错部分的关系,逐步地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为学生后续的理论学习或管理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课程的根本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与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将所学的公共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观察分析现实的公共管理问题,既能够熟悉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又能了解和跟踪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成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公共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从事实际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 2.在教学中应强调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搞面面俱到,而是集中反映公共管理领域的新理论、新问题,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作业训练、情景模拟 (四)考核方式 考查 采取平时分(40%)+ +期末考查分(60%) 平时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40%)+课堂回答问题(30%)+作业水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