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目的、地位 《天文学》是面上全校全体学生的校级公共选修课,总课时量为32课时,本课程向大学生介绍天文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讲授天文学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天文工作的总貌、对宇宙中各个层次的各类天体有基本的了解,并由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天文的热情和责任感,为后行课打好基础。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已掌握了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的知识,这有利于在较高的基点上讲授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运用高等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学习天文学,解决天文问题。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等基本天文仪器开展天文观测,并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二、...
《天文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目的、地位 《天文学》是面上全校全体学生的校级公共选修课,总课时量为32课时,本课程向大学生介绍天文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讲授天文学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天文工作的总貌、对宇宙中各个层次的各类天体有基本的了解,并由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天文的热情和责任感,为后行课打好基础。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已掌握了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的知识,这有利于在较高的基点上讲授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运用高等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学习天文学,解决天文问题。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等基本天文仪器开展天文观测,并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二、教材、学生及教学方法 这部分主要论述所采用的教材的原因,对学生的分析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1、教材:《宇宙掠影——天文学概要》(第一版),苏宜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2、学生:全校学生。
3、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任课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详细阐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等。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宇宙概况 3. 研究天文学意义 4. 天文学的起源和古代天文学 5. 近代天文学发展 6. 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 7. 新中国的天文事业 要求: 本章向学生系统而又扼要地介绍天文学的全貌,使学生了解天文研究现象、方法、特点和意义,从而对本专业有较全面了解。 第二章 天球坐标系和时间计量系统 1. 天球 2. 球面三角初步 3. 常用的天体坐标系 4.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5. 星空的周年变化 6. 时间计量系统 要求: 掌握天球坐标系的概念,初步熟悉球面三角公式,掌握各种时间系统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后多做习题,熟悉掌握几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学会时间换算,学会使用天文历中的若干表格。 第三章 时间与历法 1. 时间与历法的表示种类及具体内容 2. 时间计量系统的种类 3. 现代时间的服务内容 要求:掌握时间及计量系统的种类及具体内容;熟悉常用的历法方式。 第四章 星区划分与四季星空 1. 掌握星座的起源 2. 了解 一些主要星座名称 3. 了解恒星命名及四季星空的特性 要求: 掌握星座的定义及主要星座的名称;了解恒星命名规则。 第五章 天文探测工具及手段 1. 掌握天文探测的基本工具和探测手段 2. 了解一些典型天文望远镜的特性 要求: 理解典型天文望远镜的基本机构及特性。 第六章:天体物理性质及其测定 1. 明确天体的辐射、星等及光谱 2.了解测定天体距离、大小、质量和年龄的基本方法 要求:熟悉星等定义及具体内容;了解测定天体质量及具体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太阳系 1. 明确太阳系中天体的基本天体类型 2. 熟悉太阳的基本性质 3.了解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性 要求:熟悉太阳系中主要的天体类型;熟悉太阳及其类地行星的基本特性。 第八章:地月系 1. 熟悉地月系的结构及其相关参数 2、 理解月食和日食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 要求:了解月食和日食现象;理解其中产生的物理原因。 第九章:地球及其运动 1. 熟悉地球的一些基本参数及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性 2. 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效应 3. 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效应 要求:掌握地球的主要参数,如重力加速度、半径、自转和公转周期;明确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效应。 第十章:地球的演化及其生命的诞生 1. 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 了解地球原始大陆诞生的几种解释 3. 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 要求:了解地球的演化进程;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 第十一章:恒星 1. 明确恒星的种类; 2. 了解恒星的一些基本参数 3. 掌握主序星特点 要求:明确恒星的种类;掌握主序星的特点。 第十二章:宇宙黑洞 1. 了解黑洞的语言及其发展历程 2. 掌握黑洞的类型 3. 了解黑洞及白洞、虫洞现象 要求:明确黑洞的类型;了解黑洞的典型特性; 第十三章:星系 1. 了解银河系的基本结构 2. 明确银河系主要运动规律 3. 了解星系的产生原因 要求:熟悉银河系的结构;了解银河系诞生的原因。 第十四章:宇宙学 1. 了解20世纪以前的宇宙学说 2. 了解近代宇宙学的发展 3. 了解近代宇宙学状况 要求:了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掌握宇宙大爆炸宇宙模型。 第十五章:大爆炸与宇宙起源 1. 进一步明确大爆炸理论 2. 了解大爆炸后时的宇宙进化 3. 进一步了解宇宙起源 要求:明确大爆炸理论的中心内容 第十六章: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 1.了解人类探索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过程 2.探测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的数段 要求:了解人类探索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过程及其手段 四、课时分配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天球坐标系和时间计量系统 2学时 第三章 时间与历法 2学时 第四章 星区划分及四季星空 2学时 第五章 天文探测工具及手段 2学时 第六章 天体物理性质及其测定 2学时
第七章 太阳系 2学时
第八章 地月系 2学时
第九章 地球及其运动 2学时
第十章 地球的演化及其生命的诞生 2学时
第十一章 恒星 2学时
第十二章 宇宙黑洞 2学时
第十三章 星系 2学时
第十四章 宇宙学 2学时
第十五章 大爆炸与宇宙起源 2学时
第十六章 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 2学时 五、考核方式: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50%,课程论文占50%。 六、参考文献 1、《Stellal Atmospheres》,D.Mihalas, W.H.Freeman and Company, 1978 (英文版)。 2、天文学新概论, 苏宜, 科学出版社 (2009) 3、天体物理学概论,向守平,中科大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