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际计算以及教材的改革等方面,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满足培养要求。 对于教学体系的改革,借鉴武汉大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及其他相关院校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制定了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开阔的思路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包括: 1、当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绘学概论》以及《数字测图原理...
课程介绍: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际计算以及教材的改革等方面,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满足培养要求。 对于教学体系的改革,借鉴武汉大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及其他相关院校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制定了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开阔的思路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包括: 1、当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绘学概论》以及《数字测图原理》等课程后,学生初步建立了“误差”的基本概念,具备了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后,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误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学习上,通过简单易算的范例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 2、通过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误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离实际应用、解决复杂的误差处理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问题,除了必要的理论授课之外,特别开展“计算”的环节,该环节用时18学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测量中误差问题的能力。通过该环节设计,拓宽学生在误差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环节要求学生针对复杂的数据处理问题,用经典的误差理论和平差原理进行正确的求解。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构成: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 注:平时成绩含作业、课堂发言、考勤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