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二、开课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开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即“听、看、读、议、写” 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看现实生活的变化、看教学影视资料;读即读教材、经典原著及其它参考资料;议即课堂讨论,写即写影视观后感、参观心得体会和研究性论文。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
一、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二、开课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开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即“听、看、读、议、写” 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看现实生活的变化、看教学影视资料;读即读教材、经典原著及其它参考资料;议即课堂讨论,写即写影视观后感、参观心得体会和研究性论文。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独立观察和思考,懂得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分、学时数:2学分、32学时 五、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查采用开卷形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总评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计。 六、课程概况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具体应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即上、中、下三编。每编设一个综述,和若干个专题(章)。三编总共三个综述,十个专题(十章)。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历史的基本轮廓。帮助学生了解各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真正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纲”。同时,为学生学好专题提供宽阔的历史背景,打好必要的基础知识。专题主要是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入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并对所设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叙述和论证,以便使大学生能在中学已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历史经验有更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近现代史的“要”。 七、教学条件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优秀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教师还使用与教材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学读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参考文选》等一系列参考书。 (二)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经典著作及中央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1—6册)和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等400余册。 2、相关图书、期刊: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购进的哲学社会科学图书5万余册,同时,学校和学院资料室订有期刊:《中国近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求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理论学习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数十种。 3、教学视频资料: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购有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和教学片等视频材料如:《大国崛起》(12集)、《复兴之路》(6集)、《百年中国》(52集、25小时)、《路》(5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圆明园》、《林则徐》、《太平天国战争》、《谭嗣同》、《秋瑾》、《孙中山》、《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西安事变》、《地道战》、《地雷战》、《为了胜利》、《狼牙山五壮士》、《中国革命之歌》、《抗日战争》(上下集)、《新四军》(26集)、《八路军》(25集)、《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叶挺将军》、《陈赓大将》、《恰同学少年》、《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20集)、《延安颂》(40集)、《解放战争》、《大决战》(一、二、三部)、《光辉的历程》、《抗美援朝战争》、《文革十年回顾》、《共和国的脚步》(18集)、《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10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纪事》(29集)、《焦裕禄》、《蒋筑英》、《走近毛泽东》、《邓小平1928》、《邓小平》、《邓小平十章》、《国情备忘录》等数十套。 4、推荐参考文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冯天瑜等主编的《中华文化史》、龚书铎等著的《历史的回答》、林华国著的《近代历史纵横谈》、沙健孙等主编的《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中宣部理论局主编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扩大学生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打牢理论知识基础,培养理论思维。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务处、团委、各系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开发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为:(1)建立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桂林市恭城县红岩村、桂林市兴安县宝路村等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2)图书馆给予大力支持,购买有大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籍,校园网“图书资源”提供“中国学术期刊(CNKI联网)、优秀硕士论文(联网)、中国博士论文(联网)以及超星电子图书(镜像)、书生电子图书(镜像)等多种电子资源,方便广大师生查阅,为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网络教学环境 桂林理工大学有覆盖全校的校园网,能满足全校师生的课堂网络教学、文献资料检索查询等需要,每天24小时开通。所有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均与internet挂接。学校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网络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 学校建有完善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师可以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线上面对面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变化。